作为微软的后院,研究院是微软财富的“发源地”。如何管理软件人才,微软在业界是最有发言权的,如何让软件人才创造财富,是张亚勤直到离别之际都不断摸索的课题。对此张亚勤深有感触,“软件企业里面只有人脑和电脑,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,但这些都是软件企业最重要的财富。”这是他在亚洲研究院用了近5年时间得出的一个“真理”。“我们这里没有书呆子,每个人对产业发展都非常了解,能够提供产业发展的方向。”进入研究院的每一个人都要经过很多“关口”,而进门则代表一个开始。“我们的研究人员必须要有很好的心态。我们的工作就是思考,我们有很多时间思考、调查,没有任何赢利的要求,完全是花钱的部门”。
由于没有赢利的要求,加上软件人才的特殊性,张亚勤并没有在研究院内部建立严格的考核体制:“工作的成效完全是靠灵感,不可能要求一个人在一年中一定要有四个灵感。激发灵感是更重要的。”为了激发研究人员的灵感,张亚勤在研究院放了很多白板,每个人想到一个好点子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写在白板上,并随意拽几个人过来讨论、完善,很多好的想法都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。在他看来这无疑是微软的独有文化,“在微软内部称为白板文化,我们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中获取知识与灵感。一个人坐在那里是想不出好主意的,需要开放式的环境,而且不能给他们压力,让他们有一种忘我的状态,在工作的时候根本不要想老板对我有什么要求,让他感到这个环境可以很好的发挥潜力。”
微软人认为,交流是沟通的核心,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及团队精神的体现。在微软中,沟通方式有E-mail、电话、个别讨论等,而“白板文化”是最典型的。“白板文化”是指在微软的办公室、会议室,甚至休息室都有专门的可供书写的白板,以便随时可记录某些思想火花或一些建议什么的。这样有什么问题都可及时沟通,及时解决。在这里,员工充分得到了尊重,交流也成了一种艺术。
在微软中国研究院,每个人的房间里都有一块“白板”,甚至休息大厅的墙壁和桌面也用“白板”,是为“白板文化”。
应该说,“白板文化”是微软文化移植到中国的产物。微软中国研究院现任院长张亚勤博士是这样来解释“白板文化”的,他说,“这是大家讨论问题的一种方式。在这上面显示了一种交流的概念和一种表达的概念,他帮助你去解释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别人的想法。”实际上,白板文化开创了一个自由平等的环境。
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称得上世界级大腕儿的张亚勤,连掌上电脑加上平板电脑,共拥有7台电脑,但他仍喜欢用笔写画的感觉。灵感突发的时候,他就会在白板上写写画画,与其他人讨论时,这种白板也帮助大家解释和表达。这便成了微软亚洲研究院闻名圈内的“白板文化”的肇始,体现了鼓励交流与表达的自由平等环境。